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1936年,薄一波不想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刘少奇大怒:不去也得去
发布日期:2025-04-13 16:29 点击次数:75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王光美拜访了年逾九十的薄一波。她向薄一波表示:“您对少奇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
薄一波明确表示,他与少奇同志在思想上高度契合。
1931年6月,薄一波在北平被捕,随后被关押于草岚子监狱,历经五年监禁。同狱的还有刘澜涛、杨献珍等共产党人,他们在狱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气节。即便部分人刑期已满,仍拒绝在敌方“反共启事”上签字,宁愿继续忍受牢狱之苦。
1936年春季,日军突破山海关防线,对北平、天津构成直接威胁。在此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前往天津,负责主持北方党组织工作。抵达后,刘少奇发现当地地下党组织遭受重创,干部队伍严重不足,亟待补充。
同年四月,柯庆施以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部长的身份向刘少奇进行工作汇报,其中涉及华北地区干部短缺的现状。刘少奇随即询问柯庆施对此问题的应对策略。
柯庆施经过一番思考后,提出建议:应使拘禁于北平草岚子监狱的党员们按照敌方要求完成相关程序,以尽快获得释放。
刘少奇赞同柯庆施的提议,认为狱中同志经过长期考验,立场坚定,可通过“假自首”方式获释,以解决北方局干部不足的问题。尽管如此,刘少奇仍强调此事需中央批准,表示个人虽同意,但决策权在中央。
中共中央迅速采纳了刘少奇的提议,并委派柯庆施负责执行营救计划。随后,北方局向被囚的党员们传达了一封指示信,要求他们依照敌方规定办理出狱手续。然而,薄一波等人对信件的真实性存疑,选择暂不对此进行商议。
随后,薄一波等人再次接到北方局的第二封来信,主要内容为:
胡服让此前以中央代表身份致函于你们,迄今已逾三月,未见回应。现胡服让再次致信。当前外部工作进展迅速,各领域均急需人员。你们不仅具备条件,更应办理出狱手续,尽早回归,为党效力。
1936年9月,薄一波等人在完成相关程序后,陆续获释。柯庆施随后向薄一波表示:
北方局向中央提议释放你们,中央同意后,你们才获知此事。你们这些智者,总是需要多次邀请才愿意行动。
薄一波获释后,阎锡山随即向其发出邀请,期望他能返回山西,协助管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事务。
薄一波因长期参与地下活动,缺乏高层统战经验,加之对阎锡山的军阀身份存有抵触,故以委婉方式拒绝了相关合作提议。
获悉此事后,刘少奇立即指示徐冰向薄一波传达指示。
当前局势正经历重大转变,党的核心工作在于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各政党、军队及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外敌。面对阎锡山的主动接触,若予以回绝,是否仍存在左倾关门主义的倾向?此乃不可多得的良机,务必把握,否则将错失这一重要契机。
薄一波虽认同刘少奇的观点,但出于个人考虑,他决定不与阎锡山接触。他通过徐冰向刘少奇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强调不去山西并非因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导致不熟悉上层社会的交往方式,而是有其他具体原因。
刘少奇获悉薄一波的立场后,明确表示必须参与,强调要彻底革新以往的斗争策略与工作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主张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并创新斗争与工作的方法。
薄一波最终决定前往太原任职,在获得阎锡山许可后,他对牺盟会实施了全面重组,组建了新的领导机构。改组后的牺盟会,七名常务委员中有六名属于共产党,二十二名执行委员中,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的比例超过八成。
1937年7月末,日军控制平津地区后,计划向山西推进,阎锡山深感压力,迅速寻求薄一波的意见。薄一波分析形势后指出,仅依赖传统部队难以应对当前局势,亟需组建新型军事力量。
阎锡山表示赞同,随即委派对方负责组建一支青年抗敌决死队,以此作为初步尝试。
薄一波立即向刘少奇汇报了此事,刘少奇指示道:“必须派兵支援,即便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也要出动。你立刻返回,集中所有力量完成新部队的组建任务。”
薄一波返回后,迅速执行刘少奇的指令,成立了山西首支青年抗敌决死队。在随后的时间里,这支队伍在薄一波的指挥下迅速扩展,主力部队规模增至五万,成为一支坚定的抗日武装,同时坚决反对内战。
刘少奇高度评价了薄一波在山西的工作成果,指出在与阎锡山合作抗日期间,不仅巩固了山西的抗日斗争,还推动了革命进程,促进了自身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薄一波主管中央经济事务,与刘少奇的工作联系日益密切。基于这一历史背景,薄一波对刘少奇的政治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随后的社会动荡时期,两人同时陷入政治困境,这一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1979年,薄一波重返工作岗位后,始终对刘少奇保持着深切的怀念与高度的敬仰。1986年4月,他在参观刘少奇故居时,特意题写了“浩气永存”四个字,以表达对其精神的永久尊崇。
1992年,薄一波卸任领导职务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党史研究,重点探讨刘少奇的历史贡献及其经济理论。他明确指出:
刘少奇在政治层面的平反固然重要,但对其思想理论的全面认可与广泛传播同样不可或缺。
